10:30am - 12noon
九龍公園 Kowloon Park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Lecture Hall, Hong Kong Heritage Discovery Centre
普通話/英語主講 In Putonghua / English
免費入場 Free Admission
講者Speakers:
李歐梵, 香港中文大學Lee Ou Fan, CUHK
姜珺, 廣州美術學院Jian Jun, Guangzhou Academy of Fine Arts
朱濤, 香港大學Zhu Tao, HKU
金光裕, 總策展人Gene K. King, Chief Curator
李亮聰, 總策展人Anderson Lee, Chief Curator
自工業革命以來,工業先進國家經歷重大的城市化,以因應生產方式的變化,諸多大都市應運而生,如倫敦、巴黎、紐約、東京等,二次大戰之後,由於汽車的普及,郊區快速發展,相對舊城區頹敗,都市變成綿延大片區域的都會,成為歐美城市的共業,在日本則有「新陳代謝論」,以超大尺度的基礎設施為都市骨幹,生活的空間成為可替換的單元,來對應新時代的暴增城市人口及生活方式。
這些由上而下的規劃,在六零年代遭到反動,Jane Jacobs的名著「美國大城市的生與死」,主張重視舊城區的重要性,恢復其活力,以及由下而上的社區經營,發展出「破碎式都會」的模式,但仍然難以改變最耗能最無社群的生活方式,完全倚賴汽車、購物中心、與郊區。
七零年代亞洲四小龍堀起,香港與台北都閱歷了驚人的成長,城市面貌也有滄海桑田的改變,在用最經濟最實際的方式反應之下,這兩個城市至今卻也能保有相當的特色與個性。
過去二十年間,中國城市快速發展,其規模超越全球過去的經驗,舊城區大量的被拆除,居民動遷,社會組織被拆散,超大型的複合型商業及住宅被植入,成為難以言喻的經驗,但是究竟是否合於人居呢?
在此高速城市發展,以及巨量的房屋需要,以及巨大的利益誘因之下,我們有選擇,還是沒有選擇?只是社會與經濟力巨力之下的棋子?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